您的位置:首页>科技 >

大模型赋能 人形机器人加速产业落地

2023-08-22 09:39:01    来源:上海证券报

在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EX机器人的展区,机器人“李白”和“杜甫”正在对诗

2023世界机器人大会8月16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,159家企业展示了近600款机器人产品。上海证券报记者走访机器人大会论坛及大会展览区现场发现,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对机器人“大脑”的升级,以及越来越多人形机器人的出现,是本次大会的最大亮点。


(资料图片)

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,以人形机器人和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、新产品、新业态蓬勃发展,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、未来产业的新赛道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势头强劲,为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大模型助力 人形机器人“更逼真”

进入展览区,记者看到,EX机器人的展区围满了人。人形机器人“小七”和伙伴们眨动双眼,挥舞双臂,和观众互动。在小七的旁边,机器人“李白”和“杜甫”正在对诗。“诗人”时而眉头紧皱、时而闭眼摇头,每个表情都像人类一样丝滑自然。

EX机器人总裁李博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今年展出的人形机器人关节灵活度得到升级,面部表情也变得丰富,大模型技术提升了它们对情绪的感知和表达能力,让“人”与人的交流更顺畅。

在优必选展区,憨态可掬的机器人“优悠”进入了工作模式:打开玻璃门,取出果汁,交给身旁等待的观众。

“相比去年,公司今年在人形机器人的自主决策能力方面做了较大增强。”优必选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公司推出了自主研发的“人形机器人多模态交互系统”,该智能系统集人机交互、指令理解、自主规划、任务执行等技术于一体。

被问及当前人形机器人火起来的原因,多家公司的专家表示,大模型是重要催化剂。

“如今,大模型的能力正在不断逼近通用人工智能,其在自然语言处理、图像识别、图像生成、文本生成等领域都表现出更多人性化的特征,传统的载体已经不足以将这些能力有效地整合于一身。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形态,才是承载所有AI能力的终极形态和最终归宿。”李博阳说。

应用深化 人形机器人“很能干”

机器人越来越像人,就能更好地服务人类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
乐聚(深圳)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副总裁吴雨璁认为,将机器人设计成人形是为了更好地适配人类社会的工作场景,可以满足特定环境的工作需求。“举一个例子,如果仅仅给机器人安装轮子,但不能像人一样行走,那么所有的工作场景都要改造成平地或是配备电梯。”

在小米集团高级副总裁曾学忠的设想里,未来的智能制造体系中,70%的工作由自动化设备来完成;20%应当由仿真机器人来完成,核心目的是实现柔性制造与跨系统的协同,主要覆盖高、复杂度高,柔性场景的需求的场景;剩下的10%需要人来完成。

小米公司带来了机器人“铁大”。未来,“铁大”会应用到小米自己的智能制造工厂中。

在医疗、快递等服务行业,人形机器人也有很大发展空间。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周剑表示,公司自主研发的大型人形机器人Walker已实现稳定量产交付,在迪拜世博会中国馆长期服务,这也是首个大型仿人服务机器人真正商业化落地。

“可以非常确定的是,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要看中国。”周剑分析,我国是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,我国新一代年轻人在技术革新中不断受益,更愿意接受和拥抱前沿技术,这无形中减弱了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阻力,将加速迭代优化,造就强大的顶端优势。

政策协同 人形机器人“有前景”

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,市场规模有望不断扩大。据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,2021年到2030年,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1%,2030年将达千亿元规模。此外,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,人形机器人在老年人照护、医疗康复、教育等领域有望得到更广泛的应用。

“机器人产业逐步逼近变革跃升临界点。”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要求,加强央地协同,共同培育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和应用示范基地,健全公共服务,完善标准体系,提升检测能力。

大会期间,北京市政府发布了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提出着眼世界前沿技术和未来战略需求,加紧布局人形机器人,带动医疗健康、协作、特种、物流四类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。

“目前整个AI技术发展很快,通用人形机器人目前在技术层面已经迈过了鸿沟,如果未来几年能在工程方面追赶上去,人形机器人就可以发挥很大的生产价值,而且会是颠覆性的。”宇树科技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说。

编辑:张芬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